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耶稣身为大祭司的祷告系列的第二篇。
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中耶稣的祷告历来被称为大祭司的祷告(His High Priestly Prayer),但也有人称其为〝主的祷告〞(the Lord’s Prayer),因为这是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最长的祷告之一。有一点也值得注意,因为约翰福音中没有记载大家所熟知的〝主祷文〞,与其称其为〝主祷文〞,不如称为〝门徒的祷告〞(the disciples’ prayer)更合适,因为那是耶稣对门徒们要求祂教导他们如何祷告时所作的响应,那段主祷文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记载(太六9-13;路十一2-4)。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和推测,约翰在写约翰福音的时候已经读过比他早写下的福音书,因此他没有记载主祷文,转而重点记录了耶稣在上十字架之前最后做的这段祷告。
还要注意的是,做完这段祷告之后,约翰提到耶稣和祂的门徒过了汲沦谷,进去了一个〝园子〞,之后不久,耶稣就被罗马人抓捕了(十八1-2)。虽然约翰没有指明这是哪一个园子,但读过前两卷福音书的读者不难猜出这个园子就是客西马尼园,那两卷书记载了耶稣在被捕前曾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太二十六36-46;可十四32-42;路二十二40-46)。在较早的两卷福音书中,我们得知,耶稣曾三次恳求天父:〝我的父啊!可能的话,求祢使这杯离开我;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旨意。〞(太二十六39,42,44;可十四36,39,41;路二十二42)。看起来,约翰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耶稣在进入客西马尼园之前的那晚所做的祷告。
背景
因此,前三部福音书中所记载的关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为约翰福音中这一段最后的大祭司的祷告提供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正典性的背景。那么,这段祷告在约翰福音中的背景是什么呢?约翰对耶稣的记载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用戏剧语言来描述,就是上下两半场,学者们将这两个部分分别称为〝神迹之书〞(第二~第十二章)与〝荣耀/高升之书〞(第十三~第二十一章)。因此,某个程度上来说,阅读约翰福音就像看一场戏剧表演或足球比赛,两部分之间有中场休息。前半部分所呈现出来的是耶稣行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神迹,从在犹太人的婚宴上把变水为酒(第二章),到让一个名叫拉撒路的人从死里复活(第十一章),神迹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悲哀的是,犹太民族还是拒绝了她的弥赛亚(十二36-41)。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一幕:耶稣为祂的门徒洗脚。在这一幕中,耶稣示范了祂对祂百姓的爱,就是不久之后祂在十字架上为他们的罪而死所彰显的爱。
当约翰福音下半场拉开序幕时(或者说下半场球赛即将开始时),整个氛围骤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耶稣聚集了祂的信仰余民—十二门徒,也就是新的属祂的弥赛亚团体(在第十三章1节中称为 〝属祂自己的人〞(His own);见一11)。因为这里约翰以耶稣复活高升之后的有利视角来记述接下来的事,因此,约翰福音的〝高升之书〞开篇如下(请注意这段单独的序言,呼应了一章1-18节这段引言):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回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经把出卖耶稣的意念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的心里),耶稣知道父已经把万有交在祂手中,并且知道自己从神而来,又要回到神那里去, 就起身离席,脱去外衣,拿一条手巾束腰。(约十三1-4)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一幕:耶稣为祂的门徒洗脚,在这一幕中,耶稣示范了祂对祂百姓的爱,就是不久之后祂在十字架上为他们的罪而死所彰显的爱(十九30;见三16)。这样一来,洗脚事件就成了十字架事件的 〝预演〞(十三1:〝祂爱他们到底,〞〝到底 〞(to the end)可能是指 〝直到最后〞(till the very end),也是指 〝最充分地爱〞(to the fullest extent)。
约翰福音第十三至十七章几乎完全都是在描述耶稣与十二门徒最后的晚餐,关于最后的晚餐整个大段的描述只此一处(注意,尽管约翰福音第六章中关于〝生命之粮〞的讲论可能呼应了最后的晚餐,但是对照对观福音的内容来看,约翰并没有明确提到耶稣以祂的身体和祂的血设立新约)。只有在这里我们才看到耶稣对祂最亲密的追随者的临别指示,指示他们关于即将到来的圣灵(第十四、十六章),以及如何在祂离开之后仍然住在基督里(第十五章)。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为之后令人热血沸腾的描述作了铺垫,这几章作为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如下(这一部分也被称为〝临别讲论〞或〝马可楼谈话〞(Farewell or Upper Room Discourse)):约翰福音十三章1-30节叙述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这是临别讲论和整部高升之书的开场(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
背叛者犹大一离开房间,整个门徒团体的氛围就得到了净化(十三30),耶稣转而用临别讲论对余下的十一位门徒进行指导,这一段是从十三章31节到十六章33节。耶稣的讲论有时候会被门徒的提问打断(例如,彼得(十三36-37),多马(十四5),腓力(十四8)和另一位犹大(十四22))),但这一段讲论的主要内容都是耶稣在为祂离开之后门徒如何生活做准备。毫无疑问,耶稣的追随者们认为即将失去他们挚爱的主是灭顶之灾,然而,耶稣却试图说服他们祂的离开将会带来更好的事。祂离世与父同在之后,就会与天父一起差遣圣灵住在信徒里面。耶稣是与他们同在(with them),而圣灵则是住在他们里面(in them),这样的结果是这个强大的、更有能力神圣存在是在他们里面的、甚至是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
耶稣是与他们同在(with them),而圣灵则是住在他们里面(in them),这样的结果是这个强大的、更有能力神圣存在是在他们里面的、甚至是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
当然,作为新约时代的信徒,我们这些信基督并信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而死的人已经亲历了圣灵充满的大能,但对当时在马可楼上那几位门徒来说,圣灵充满仍是未来的事。此时,耶稣正在告诉他们在第一个五旬节将要发生的事(徒二;见约二十22,耶稣授权给祂的门徒时以向他们吹气的方式初步实现了赐给他们圣灵这一事实)。在对门徒的教导快要结束时,耶稣用女人分娩时的痛苦来说明门徒对祂被钉十字架所感受到的痛苦:虽然门徒会痛苦一段时间,但当孩子出生后,这种痛苦很快就会被喜悦所取代(十六16-33)。门徒也会为耶稣的死而感到悲伤,但这种悲伤同样是短暂的,不久之后当他们看到耶稣从死里复活时,他们就会欣喜若狂。
耶稣这样总结说:〝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使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患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这世界。〞(十六33)通过这种方式,耶稣在即将到来的患难以先向祂的追随者保证并预告,祂要战胜世界,以及 〝这世界的统治者 〞撒旦(十二31;14:30;16:11)。
祷告本身
在新约中,主要说明或者补充说明耶稣大祭司角色的书卷是希伯来书。作为一个整体,新约主要描述了耶稣作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三重身份。在约翰福音中,关于祂先知的职分主要体现在耶稣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过第一个逾越节时洁凈圣殿的行为(二13-22)。如同诗篇作者所描述的那样,作者展现了耶稣对上帝的荣耀和敬拜的纯洁如同火焰吞噬一切那般的热情(约二17;见诗六十九10)。圣殿是耶稣〝父的家〞(约二16;见路二49),而基督作为弥赛亚新郎将要离开去那真正的父的家为信祂的人预备地方(十四2-3)。
另外,当人们看到耶稣那喂饱五千人的弥赛亚式的神迹时,他们说:〝这真是那要来到世上的先知。〞(六14,强调是后加的)这符合人们对 〝像摩西一样的先知〞到来的期望(申十八15-19)。然而,请注意,在洁净圣殿时,耶稣被犹太民族拒绝了,并宣布了对她的审判,当祂被认出是〝那将要来到世上的先知 〞时,就退到山上去了,因为耶稣〝知道群众要来强迫祂作王〞(约六14-15)。因此,正如约翰所注意到的那样,耶稣在加利利行了其中一个弥赛亚式的神迹之前,祂自己就说过〝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四44;见太十三57;可六4;路四24)。因此,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确是一位先知,但祂不仅是被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所拒绝的先知,也是被加利利北部祂本乡的人所拒绝的先知。
关于耶稣作为君王的描述,我们刚刚已经看到耶稣在喂饱五千人之后,人们就打算使用武力强逼祂作王(约六15)。后来,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祂却像索所罗门王那样荣耀地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十二12-19;见王上一38),祂骑着驴子,象征着祂谦卑的王者风范(约十二14),并应验了旧约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锡安的女儿,不要惧怕;看哪,你的王来了,祂骑着小驴来了。〞(第15节;见撒迦利亚九9)。众民都出来迎接祂,手上挥舞着棕榈树枝,因为附近的耶利哥城被称为〝棕榈城〞,因此棕榈枝是犹太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他们高喊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约十二13)
这些人高呼耶稣是他们的王,然而不久之后,差不多也是同一群人也加入了犹太当局对耶稣的谴责。彼拉多在审问耶稣之后就把祂带到众人面前,说:〝看啊,你们的王!〞他们喊道:〝把祂带走,把祂钉十字架!〞(十九14-15)。彼拉多问他们:〝我可以把你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吗?〞祭司长们冷冷地回答:〝除了西泽,我们没有王!〞(第15节)。在宣布耶稣〝有罪〞之后,彼拉多让人做了一个牌子,上面用三种语言写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放在十字架上面,表明耶稣受到的指控(第19节)。犹太当局仍不满意,尝试说服罗马总督将牌子上的字改成 〝这个人自称:我是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没有理会他们(第21-22节)。因此,在这一讽刺又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的一幕中,彼拉多确认了犹太人拒绝承认的事——耶稣是君王。正如对耶稣是真先知的描述一样,尽管人们拒绝承认,耶稣却是他们真正的王。
在约翰福音中,对耶稣祭司职分的说明没有像对先知和君王那样那么明确。然而,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以献祭的方式呈现的,祂是〝上帝的羔羊〞,祂死是为了要〝除去世人的罪孽 〞(一29,36);祂是〝好牧人〞,为祂的〝羊〞舍命(十15,17-18)。作为犹太人那一年的大祭司,该亚法正确地预言道,耶稣就是〝代替人民的罪而死的〝那一个人〞,尽管该亚法说这预言的时候并不是出于他自己。因此,不仅犹太人民,连外邦人也可以得到救赎(十一50-52;见十16)。尽管担任大祭司职位的人是该亚法,但耶稣既是大祭司又是完美的祭品,通过履行祭司这种中保的职能,耶稣成为了真正的大祭司。
另外,逾越节的主题贯穿着了约翰对耶稣使命的描述,表明耶稣实现了以色列出埃及事件中庆祝以逾越节为象征的真正得释放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约翰与保罗的宣告无疑是遥相呼应的:〝我们逾越节的羊羔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五7)。以上种种,约翰都在说明,尽管人们拒绝耶稣,但祂是真正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正是在这个结构下,约翰集中描绘了耶稣最后的祷告,祂首先为自己祷告(十七1-5),然后为祂的跟随者代祷(十七6-19),最后是为那些通过第一批跟随祂的人的见证而成为信徒的所有人代祷(十七20-26)。
耶稣的天性
耶稣的祷告不仅无罪、而且无私,从一开始,甚至整段临别讲论都是如此。令人震惊的是,在祂生命的最后时刻,耶稣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完成祂自己的弥赛亚使命,而且还关心信祂的人的属灵上的好处和未来的使命,因此,祂以祭司的姿态为他们祷告,祂关心的是〝赐永生给父所赐给祂的人〞,也就是认识独一的真神和祂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的那些人(约十七2-3);祂关心的是荣耀祂的天父,而不是荣耀祂自己(第4-5节)。
耶稣来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给予,祂来不是为了实现祂自己的计划或想要提高祂自己的地位,而是为了要把永生赐给失丧的罪人,把荣耀归给祂的父,完成天父差遣祂赐给人生命的使命。在顾及他人方面,正如在洗脚时已经表明的那样,耶稣是信徒的榜样(约十三15-16;见腓二1-11)。根据耶稣的〝新诫命〞,我们要彼此相爱,正如祂爱我们那样(约十三34-35)。耶稣无私奉献和高度重视他人的榜样,这种无限舍己的爱,别说在这个崇尚自我利益的世界里,即使是在许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当中,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耶稣关心的另一件事是,天父所托付给耶稣的人,祂要保守他们属灵的安稳,因为这世界恨祂也恨信祂的人:〝求祢因祢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好像我们一样。〞(约十七11)。门徒活在这世上,但不属于这个世界(第11、14、16节)。耶稣已经赐给他们上帝的道(第14节),并很快就派来祂的圣灵。祂所祷告的不是让天父把信徒带离这个世界,而是向天父祷告当他们还在世上时,天父会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恶者〞(第15节)。因此,耶稣的祷告是为了让信徒通过神话语的真理而成为圣洁(第17节)。
更重要的是,圣徒的舍己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好让他们在自己的圣洁中徜徉,而是为了成圣的使命(约十七18)。很不幸的是,成圣这一使命性的目标常常被忽视。成圣的结果是完成使命,反过来也可以说,使命必须由成圣的人来执行,就是那些被圣灵内住、顺服于神的话语的人,以及那些彼此相爱、相信一主一信一洗在耶稣基督里同归于一、忠于基督、忠于他们在世上的使命的人(第20-26节;见弗四1-6)。因此,由圣灵生发的爱使跟随耶稣的信仰团体合一,成为他们彼此相爱的基础,这个异象就是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的最后的祷告的基础。
——————————————————
安德烈斯 ‧ 科斯坦伯格博士(Andreas J. Köstenberger)是北卡罗莱纳州威克森林东南浸信会神学院的新约与圣经神学资深研究教授。